首页

皮靴调教

时间:2025-05-25 02:46:19 作者:一批中德合作项目在南京签约 浏览量:98684

  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3年发布的《中外公众绿色生活方式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八成受访者能够在多数情况下“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电灯”或“刷牙或打肥皂时关闭水龙头”,超六成受访者会在多数情况下将“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今日中国,越来越多的群众以实际行动“向绿而行”,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自觉意识。新征程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切实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紧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能源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在国家层面建成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全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预计超过9700亿元,累计有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30.3%,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紧迫要求,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要坚持以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持续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从政策、要素、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构建起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践行绿色理念,持续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近年来,我国有关绿色转型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相继出台,较以往相比,在指导思想、立法技术和实施机制等方面有了显著发展,数量明显增加,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过去一年,《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存量采矿用地复垦修复验收的通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指南(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先后出台,完善生态修复管理制度的脚步不断加快。绿色发展动能澎湃离不开政策支持,要坚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加强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研究,形成精细化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更加有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2023年,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该项目得益于前沿科技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结晶,既有助于减少塑料产品的环境影响,还能实现环保与富民“双赢”,为广大有志于治理塑料污染的地方和企业树立了榜样。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打破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不断开拓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的新路径,面向未来,要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紧盯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适用项目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要持续壮大绿色创新主体,通过整合技术创新要素资源,着力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业、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努力形成多能互补、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的绿色发展新局面。(作者: 艾鹏)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安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已达353公里 开通运营车站211座

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看到同学们个个充满青春朝气,习近平引用两句歌词谈爱国情结:一句是国歌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另一句是《七子之歌》中的“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中国醋都”清徐创新食醋检测技术 保障食醋质量安全

构建吸纳更多就业、供需配置有效的就业格局,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新业态依托于分工细化和技术创新,是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经济活动形式。催生新业态、推动新业态发展壮大,对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乡约福建:福州罗源以花为媒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色路街区位于锦江绿道自行车专用道的核心区段,2021年绿道建成后市民们自发来此摆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备箱经济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很多摊主是白天另有工作的“上班族”,夜晚练摊纯属个人爱好。

大空间高沉浸探险体验项目《神秘的西夏陵》首发仪式在上海举办

安徽省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代表常和“一老一小”打交道,走访调研的笔记写了厚厚一大本:“在基层更能感受到我们的民生保障水平在稳步提高,也更能体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创造有劲头、有盼头、有奔头的美好生活。

多维度齐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拔节而起”底气足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按照《十七条协议》的规定,进藏部队和干部紧密团结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通过开办学校、促进教育、建立团体、举办活动、加强宣传等方式,积极推进各种文化事业。从1951年3月创办昌都小学,到1956年9月成立拉萨中学,再到1958年9月建成西藏公学,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截至1957年,西藏全区有公办小学98所,在校生6360人;公办中学1所,在校生700人。与此同时,新西藏的文化事业也全面起步。1953年10月1日,拉萨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藏、汉两种文版创刊……民智已开,大众觉醒,改革成为西藏广大民众最迫切的愿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